沒有專業球員的光環,只有普通人不服輸的倔強;并非“遙不可及的精彩”,而是“觸手可及的參與”。
連日來,日照城市籃球超級聯賽(簡稱“RBA”)激情開賽,戰火正酣。全市7個縣(區)分別組隊,在42場主客場輪轉對決中大展身手,為這座海濱城市注入盛夏的滾燙活力。
體育有著無形的魔力,總能點燃人們心中的熱忱。前陣子“比賽第一、友誼第十四”的“蘇超”強勢破圈,為城市借勢賽事激活發展動能提供了鮮活范式。體育賽事如同一條紅線,既能串聯起散落的產業珍珠,又能縫合起城市的功能肌理。那么,怎樣才能穩穩接住這記文旅體商“共贏”的“好球”?
降低參與門檻,讓賽事從“精英秀”變“全民歡”。體育賽事的火爆,本質是對群眾“參與權”的尊重。當賽事筑起票價門檻、身份壁壘、場景隔閡,再精彩的對決也會淪為小眾狂歡;唯有拆除這些壁壘,讓普通人既能輕松走進賽場,又能自由參與互動,才能激活最廣泛的城市活力。而這種平等參與感,比勝負更能聚攏人心。蘇超的火爆,恰是因為它打破“專業賽事”的疏離感,用“誰都能來、來了就嗨”的松弛氛圍,讓群眾從“旁觀者”變成“局內人”。日照RBA也已邁出關鍵一步,部分場次推出免費公益票,線上全程直播覆蓋所有賽事,香河體育公園等主場外設置親子投籃區、球迷打卡墻,這些設計讓沒搶到票的市民也能沉浸式感受賽場氛圍,讓“全民共享”從口號變為現實。
激活親民屬性,讓“專業場館”變成“城市客廳”。大型場館若僅服務于少數賽事,難免陷入“建設時轟轟烈烈、賽后冷冷清清”的怪圈。反之,若賦予場館“公共屬性”,讓它既能承辦賽事,又能承載健身、社交、市集等日常功能,才能實現“一場多用”“四季不閑”。南京青奧村體育館的轉型堪稱典范,賽后改造為集籃球館、健身房、親子樂園于一體的“社區體育中心”,工作日向市民低價開放,周末承接業余聯賽,每月舉辦非遺市集,年接待量超百萬人次。日照的實踐同樣可圈可點,香河體育公園在賽事間隙舉辦管樂嘉年華,嵐山區體育中心承接企業運動會,莒縣體育館開放市民晨練場,這些探索正讓場館逐漸褪去“高冷”外衣,成為群眾觸手可及的生活空間。
嵌入生活場景,讓文體賽事成為“煙火日常”。群眾對賽事的持久熱情,不止于賽場內的勝負懸念,更在于賽事能否自然嵌入日常生活的肌理。蘇超將開球時間定在19:35,契合夏夜作息;戶外商圈設“第二觀賽點”,滿足“擼串看球”的社交需求,其本質,正是用場景化設計讓“參與賽事”成為群眾生活的自然延伸。日照RBA已嘗試將賽事與生活場景深度綁定,比如萬平口景區憑觀賽票根享水上項目折扣,五蓮縣結合賽事推出“籃球+納涼”活動,東港區夜市打造“觀賽+擼串”套餐等等。若能進一步將開球時間與市民下班、晚餐節奏精準銜接,或在賽場周邊增設便民超市、兒童托管點,更能讓群眾在觀賽之余感受到便利與貼心。
從蘇超的火爆出圈到RBA的風生水起,不難發現,群眾渴求的,從來不是“隔著玻璃的盛宴”,而是“推門就能融入的熱鬧”。打破壁壘讓大家“能參與”,激活場館讓大家“常去逛”,嵌入生活讓大家“不費勁”,才能讓賽事從“一時熱鬧”變成“持久活力”,讓每座場館、每場比賽,都成為群眾美好生活的注腳。(白茶)(圖片源自網絡)